创新关键在于实践。建造业议会 (议会)倡导「产学研」,旨在将不同科研案例分享给业界,以推广创新技术之应用及促进产业发展。早前议会主席何安诚教授工程师率领业界代表及议会同侪参观位于香港大学西高山的宿舍发展项目,并由香港大学物业处副处长朱耀樑博士简介项目,探讨如何透过「组装合成」建筑法(MiC) 及创新科研应用在设计阶段解决业界痛点。
香港山多路窄,MiC项目经常要处理运输难题,亦令设计模组时诸多掣肘,在设计初期,团队已经需要掌握众多道路数据,才可以准确规划模组大小和计算建筑所需的模组或组合方式。项目团队与香港大学模块组合建造实验室主任潘巍教授合作,实验室团队结合地政总署的路面云端地图系统(Vehicle-based Mobile Mapping System, 简称VMMS),设计了一个智能运输规划平台程式,以人工智能计算最短的运输距离、时间及可装载模组的最大尺寸,并以三维空间展示预计路况。朱博士指利用该平台向政府申请相关运输手续,相比传统平面模拟程式的展示方法,更能提升运输署对团队控制模组运输对路面影响的信心。
港大团队致力以西高山项目展示MiC的效率,除了透过规划平台程式控制运输环境,更将工地各个大楼以区域划分并建立四天安装周期,以准确计算每个工序,包括:模组安装、围封、焊接和灌浆所需时间。当第一个区域完成模组安装及检验确保安全,下一项工序随之启动。 此时,另一个区域亦紧接同步进行模组安装工序,将流水式作业方式套用至各工序以节省运输和模组存放的时间,实践提速提效的可行方案。
本项目采用「e-birth cert」系统,并与香港大学iLab主任吕伟生教授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认证,业主、用户甚至后期维修保养人员均可以查看相关资料,提升质量监管。认证系统不但确保海外工厂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达到组装合成建筑模块的设计和质量要求,甚至可以制定个人化设计,例如墙面颜色或是否安装吊柜之类,令MiC量产亦可以做到个人化要求。
另外,认证系统和建筑信息模拟(BIM)更会连接物业管理处内与维修相关的系统,方便日后的维修保养和管理,其中的突发事件通知,例如烟雾警报或用水量不寻常提示等就可以协助物管更快速处理问题。
西高山项目力求创新及探索可行的方案,向业界展示有效率有质素的MiC建筑方式,示范如何利用创新科技 - 智能运输规划平台程式和「e-birth cert」系统,对症下药解决业界面对的痛点,令MiC可以在私人发展项目上更广范使用。
最后更新:2025-08-06 11: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