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善用科技及政策创新 落实跨地大型基建》

《善用科技及政策创新 落实跨地大型基建》

日前我应邀为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工程暑期课程担任讲者,跟世界各地的菁英学生亲身讲解《港珠澳大桥:创新与合作之旅》,分享我曾任路政署港珠澳大桥香港工程管理处处长的工程经验。我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剖析粤港澳三地透过创新科技与政策协作落实世界级基建的历程, 以及香港建造业的贡献,更与未来领袖前瞻未来建造的趋势。

多项科技创新 突破技术难关

港珠澳大桥是首个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陆路运输基建项目,全长55公里,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三地,横跨浩瀚大海,亦是全球最长的跨海通道之一,安全及质量绝不妥协。面对这项庞大复杂的项目,当时我鼓励工程团队要灵活运用创新科技以克服多项技术挑战,成功为全球基建项目树立新标准。

首先,大桥主体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海上高架桥及6.7公里及埋深超过50米的沉管隧道,施工环境极为严峻。为应对长距离海上施工的难点,我带领工程团队采用巨型预制混凝土管节,再运至海上安装。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预制混凝土管节及一个最终接头组成,每个标准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0,000公吨。由于施工区域风速可达每秒55米,团队特别研发专用吊装机械,确保桥段能在极端天气下安全安装,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水平。至于沉管隧道部分,为了顾及海床地质复杂、水流湍急及保护生态等因素,工程团队采用了特制的双重防水系统;而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亦采取多项生态保育措施,体现尊重自然生态及保护环境的承诺。

当时港珠澳大桥海域每日船只流量超过4,000艘,香港、澳门、珠海及深圳机场的空域亦设有航空限高限制,促使团队采用「桥—岛—隧道」的组合方案,巧妙应对多重限制,既满足航运与航空的双重要求,又兼顾施工可行性与安全性,展现出团队精准设计的能力及平衡协调的智慧。

香港前瞻性规划经验具参考价值

讲座期间,我与来自内地、马来西亚、秘鲁等各地学生互动,了解到他们关心如何改善跨境交通、减少城市交通挤塞、工程监管制度、维护工程人员廉洁价值观等议题,我亦乐于与他们分享香港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镜。

香港是高密度城市,以往土地稀缺曾经严重限制基建项目发展,高昂成本与熟练技术劳工短缺亦增添难度。在大型工程项目一带维持交通流量,则导致施工物流非常复杂。然而,香港工程界经验深厚,凭借前瞻性的规划多年来驾驭不少挑战。

香港在公共交通方面坐拥多个「世界第一」荣誉,便捷高效。传承经验并加以创新,既是保持行业活力及竞争力的关键,更是香港智慧绿色基建的发展要素。近年气候变迁带来的极端天气,设计便要更具韧性;保育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念,尽量减少对生态及文化遗产的影响;公众期望与持份者参与也需融入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在香港政府、专业团体及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功建立良好先例,我亦有幸在参与港珠澳大桥项目期间成功促进多方协作。

建造业议会一直致力推动广泛应用建筑信息模拟、数码分身、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及机械人等技术,提升项目效率与安全,实现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营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鼓励业界灵活运用监管沙盒、框架协议及创新采购方式,促进标准融合与技术创新,既为香港建造业注入新动力,亦有助本地人才在大湾区及世界各地施展抱负。

这次在清华的分享,不只是一次讲座,更是一场跨年代、跨地域的思想碰撞。我很高兴能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向来自各地的学生展示政、产、学、研协作如何推动大型基建项目的成功。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再复杂的挑战都能迎刃而解。建造业议会将继续肩负推动创新与协作的使命,促进业界在智慧建造、绿色发展及人才培育方面不断进步。我们期望与各地未来工程领袖携手,善用科技与制度创新,共同打造更高效、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基建蓝图。

郑定工程师
执行总监
2025年7月25日

最后更新:2025-07-29 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