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建造业议会 - CIC
《纪录前线人员表现 保障工地仝人安全》

《纪录前线人员表现 保障工地仝人安全》

五一劳动节旨在纪念和庆祝劳动阶层对社会的贡献,节日背后,更希望各界能尊重劳工付出,珍视其价值及关注他们的权益。建造工程规模庞大,工序环环相扣,实有赖一众业界前线人员默默耕耘,城市始能稳步发展。人才为建造业最重要的支柱,保障职业安全及健康乃建造业议会(议会)首要关注。议会上月正式推出「前线人员安全表现纪录计划」,期望透过记录前线人员安全表现,巩固工地安全文化,营造更安全的建造环境。

「前线人员安全表现纪录计划」

建造业前线人员每天辛勤工作养家,最重要是可以「平安上班,开心下班」。要提升工地安全,让措施落到实处,业界必要上下一心、多管齐下地推动安全。议会上月举行「2025 携手共建建造安全措施」启动礼,同场宣布推出「前线人员安全表现纪录计划」(安全纪录计划),鼓励前线工友积极参与计划,接受安全培训,培养安全施工习惯。此计划由议会牵头,经历超过一年时间的广泛谘询,听取了各商会、工会及专业团体等业界持分者意见,最后制定出划一的安全表现事项。目前已有超过400个建筑项目承诺参与计划,令人鼓舞。议会深信透过持续的监察和反馈机制,足以提升安全工地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我知道过去业界不少承建商皆有自家「安全表现奖惩制度」,然而标准不一,制度有异,前线人员如转换工地又要重新适应。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议会的安全纪录计划正正划一了安全表现缺失事项标准,以「个人防护装备」及「安全施工程序」两大范畴列出各项准则,务求透过清晰的准则明确安全施工的要求。同时安全纪录计划亦鼓励承建商透过计划平台记录前线人员的安全表现优点,以表扬有优良安全表现的前线人员。 

谘询期间,有业界人士疑虑缺失纪录会影响前线人员生计,又担心安全纪录计划会设「黑名单」。其实业界大可放心,皆因安全纪录计划核心理念是「见善则嘉许,有过则改之」,前线人员良好的安全表现会被记录为优点,企业可按内部奖励机制嘉许员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树立工地安全的楷模;假若前线人员的安全表现未达标,累积缺失分数达15分时,只要报读由香港建造学院主办的 「安全表现改进课程」,于平日晚上或星期日修毕约 3.5小时的课程,即可消除其现存最早纪录起计达至15分的相关安全表现缺失纪录,不会因而招致「停工」,上课亦不妨碍日常工作。此外,前线人员的安全纪录按个别工地项目为单位,不会互通至其他工地及公司,即使工友转职,亦须工友于计划平台上授权新公司,才能查阅其过往的安全表现纪录,以确保私隐。

去年议会进行了「安全意识问卷调查」,发现从业认为业内「赶工文化」、轻视安全的心态、忽略安全施工方案等习惯最为影响建造安全。归根究底,议会推出安全纪录计划绝非要「惩罚」工友,而是希望前线人员有所警惕,知其不足,并透过安全表现改进课程提升其安全意识,亦将安全理念「入心」,强化工地关爱及安全文化,护己护人。

为方便业界参与安全纪录计划,议会已举办13场计划内容及平台简介会,超过300个项目派出代表参与。简介会详细讲解了安全纪录计划的目的及内容细节、个人资料私隐的要求及网路安全保障的提示,亦演示了计划平台的实际操作。而安全纪录计划的网上平台操作示范视频、快速指南操作手册、宣传海报档案等资源已上载计划网页:safetyrecording.cic.hk,我促请业界同仁坐言起行,善用计划,实践安全承诺。

议会与职安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协力加强棚架安全管理

近日申诉专员公署发表关于职业安全监管的主动调查报告,揭露有负责检验装备及机械的合资格人士「预签」表格确认安全,行业出现此情况实在令人愤慨,亦暴露有害群之马只求完工,漠视安全,突显行业需要多管齐下,协助从业巩固安全意识。

棚架工程实属高风险的高空作业,亦是本港工地安全的痛点。过去一年,香港至少发生两宗严重的棚架倒塌事故,警惕业界在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及操作方面,尚有极大改善空间。为了进一步保障工友安全,议会上月与职业安全健康局(职安局)签署了「悬空式棚架安全认可计划」合作备忘录。

悬空式棚架(俗称吊棚)是外墙维修及保养常用的设施,其结构安全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外墙结构强度、是否有足够支撑面、竹枝的物料强度和工人的技术程度等,从此可见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此计划下,职安局将协助企业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并提供津贴支持企业购买安全设备、安排安全训练及安全审核;而议会辖下的香港建造业工艺测试中心,则为业界提供模拟场景作安全审核之用。」此外,成为注册制度「悬空式棚架」专门行业承造商,投购雇员补偿联保计划管理局的雇员补偿保险时,更可享有保费折扣优惠,为技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透过议会和职安局的联手合作,计划可加强棚架搭拆的安全管理、施工质量及专业水平,并向业界宣传悬空式棚架的安全管理及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推动行业持续提升安全标准。

善用科技改善棚架工作安全

棚架工程虽有风险,但我深信如善用科技,必可大大提升工程安全水平。早前我造访「玛嘉烈医院荔景大楼扩建主要工程」,项目特意为俗称「拉猛」的棚架连墙器安装感应器系统,使我眼前一亮。此「棚感器」系统会24小时监测「拉猛」的倾斜角度及棚架温度,「拉猛」一旦松脱或断裂,系统即会透过手机提醒项目团队采取行动,更会触发拍照功能,防止肆意改动。过去业界常指应用科技成本高昂让人却步,但议会管理的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CITF)会提供大幅资助,减轻业界财政压力,相比以亿计的合约价钱,应用科技成本占比甚低,更可救工人一命,实在非常值得。

在资源调配与工期赶急的多重挑战下,前线人员或会忽略安全作业的必要;然而,工地安全始终是所有工程提速提效的根本。守护从业员的生命安全,有頼日常建立正确的工作流程及施工习惯,此乃行业迈向专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期望各位从业能时刻紧记生命第一的重要。

何安诚教授工程师
主席
2025年5月2日

最后更新:2025-05-02 1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