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地產發展商愈加重視可持續發展,運用智慧科技打造綠色建築。早前,議會邀請了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陳康祺先生(Robert),分享私人發展商如何使用科技創新推動發展,實現建設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議會近年積極倡議「三零策略」,包括零能源浪費、零廢堆填和零資源浪費,鼓勵業界廣泛應用創新技術如「建築信息模擬」(BIM)、「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及「裝配式設計」(DfMA)等,提高施工效率之餘,亦減省建築物料虛耗,有助實現零廢棄的目標。
在議會大力推動下,私人發展商亦愈加善用創新科技,以加強建築項目的可持續性,例如觀塘巧明街KTIL240綜合商業項目(觀塘巧明街項目)及天水圍Wetland Seasons Park和Wetland Seasons Bay(天水圍Wetland項目)屋苑工程,便是當中的表表者。
Robert表示觀塘巧明街項目透過BIM的三維建築模擬軟件,整合整個建築生命週期,包括設計、結構工程,以及機電及管道設備等建築資訊,優化規劃、設計和協調,實現垂直結合業務架構的理念。
他說:「在整個工程期間,智慧科技的應用能提高施工效率,減省在地盤施工時出錯的機會,能避免因出錯而重做。」BIM讓設計、工程及設施管理團隊,於施工前預視圖則上互相碰撞的地方,及早解決問題,節省時間和成本,亦大大減少建築物料虛耗。
BIM更可配合MiMEP及DfMA的應用,既可提升效率,又可減廢。例如在規劃地下室挖掘工程時,先以BIM預製三維模型,再按模型於工廠預製支撐結構組件、配件及連接樓梯,然後運往現場裝嵌。除了地下室外,風櫃房、冷凍水管、電纜槽等設施亦於工廠預製,再運送至工地後裝嵌,減省工序。
同時,在實際施工前,工程人員利用BIM計劃相關的工序,並向工人講解施工步驟,提升工地的安全水準。除了協助設計及施工外, BIM技術亦為將來設施的管理及維修提供詳細的資料,包括提供牆內管道的3D圖則、模擬日後運作及維修的情況等。
科技亦助發展智慧綠色建築。Robert指觀塘巧明街項目採用嶄新的智能大廈管理系統,以人工智慧實時監察和調校冷氣、電梯、照明系統及空氣質素等,減少60%能源消耗、40%用水量及增加30%空氣流通量,達至「綠建環評」(BEAM PLUS)、「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和「健康建築認證」 (WELL) 的認證要求。
至於天水圍Wetland項目,Robert說:「我們認為體現了保育與發展的共存。」
他表示由於項目鄰近濕地公園自然保育區,所以團隊在施工時採用低噪音工序,以減低對生態的影響。同時,項目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設計,包括階梯式設計及之字形佈局、通風廊、土地色外牆、低反射的落地玻璃牆等,確保項目融入周邊環境,打造出自然環境與智慧科技結合的屋苑,提升天水圍的地區形象。 此外,工地的預製石矢板組鋪設運輸道路 ,能減少來自工程車輛的灰塵,令工地環境更整潔及安全。
Robert表示地產項目不僅解決大眾居住、工作及娛樂的需求,更具備改善周邊配套及地區環境的社會責任,體現議會提倡的宜居感及幸福感。Robert說:「因為我們是在社區內建設一個項目,所以我們必須把項目與社區聯繫起來。」
他指出不論是觀塘巧明街項目,抑或是天水圍Wetland Seasons項目,團隊皆與政府、區議會及地區人士充分溝通及協調,希望項目能與原有社區共融,並可惠及整個社區。他說:「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以發展商、土地擁有者的利益作出發點,也從政府部門和地區持分者的層面出發。」
以觀塘巧明街項目為例,由於項目位處觀塘舊工業區,區內舊有的道路狹窄,人多車多,經常出現交通擠塞,所以團隊與運輸署及區議會等合作改善周邊路況,將巧明街從兩綫行車道拓寬至三線,以及將部分街道從單向改為雙向,並擬建行人天橋連接牛頭角地鐵站,改善行人暢達度。
Robert更指科技應用能吸引年輕人入行,例如觀塘巧明街項目的團隊,便是一班20多歲的年青人。最後,他表示可持續建築已成為發展的大趨勢,未來將日益重要。「我認為這不僅僅是發展商的切身前景,更推而廣之至整個業界以至社會的層面。」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亦呼籲業界坐言起行,擁抱智慧科技,開拓可持續未來,共建更宜居的城市。「我認為從規劃、設計、建築科技和建築材料各方面,在座每位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為建設綠色及更美好的香港作出貢獻。因此,我相信只要政府、私人界別和專業機構攜手合作,我們將能令這個城市變得更好,成為亞洲區甚至全球的典範。」
建造業以一磚一瓦建設都市,更以為大眾創造宜居感與幸福感為己任。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四月中於「香港房屋協會國際研討會2023」擔任研討會講者,他認為業界於應用「現代建築方法」改善效率之餘,更須革新思維,設計時全盤考慮建築生命周期需要,並以「四個堅持」提升工地安全,永續人才,達致可持續發展。
房協國際研討會以「未來願景 : 為跨代共融創造宜居社區及永續環境」為題,何主席認為欲實現願景,業界既要應用創新建築方法,亦必須改變固有思維,才能為市民大眾創造幸福感,「 我們沿用以前的方法不可能會有新的結果,所以假如業界要達到市民的需求,一定要採用不同的建築方法,以及截然不同的新思維。」
房屋供應強調「提速、提量、提效」,未來本港大興土木,建造業卻面對人力短缺挑戰,更須轉型升級,追上步伐。去年建造業議會發表《改善建造業時間、成本及質量表現報告》,何主席援引內容,表示如業界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組裝合成建築法(MiC) 及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 ,將能節省過萬人手;他又以香港大學黃竹坑學生宿舍為例,指該項目採MiC,大大減少現場工序,「項目只需六位工人,四、五個月內便建成大樓;如果不採用MiC,於現場釘板、札鐵、落石矢,動輒需要50位工人。數據說明一切,這正是我們當走的路。」現時本港約有100個項目以MiC興建,何主席指相比世界各地,本港MiC起步雖然稍慢,但假以時日,待技術成熟將成大勢。
新方法雖好,若缺乏新思維,也不過是新瓶舊酒。何主席明言業界要擺脫不同建築階段各自為政的做法,反應全盤考慮建築生命周期需要,綜合各方需要,由設計階段未雨籌謀,兼顧物業管理等層面,「我走訪不少工地,如『The Henderson』、乙明邨長者屋和巧明街項目等,項目團隊早於設計階段已考慮物管細節、建築設計安全(Design for Safety)、生產力和可持續性。」他讚揚東京街重建項目設計以工人安全為考量,冷氣平台設於露台側,減少維修時搭棚的機會;他又以「The Henderson」為例,指項目以物聯網等科技輔助管理,一部平板電腦在手便可知曉大樓用電量、設施運作狀況、碳排放等資訊,提升管理質素和效率。
人才為建造業之本,現時業界面對勞工短缺挑戰,何主席期望業界透過「四大堅持」:採用建築設計安全(DfS)、釐定持分者角色與責任、制訂臨時工程管理計劃及應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SSSS)。由四月起,「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將提升SSSS的申請資助,何主席指程往例證明SSSS有助改善安全,現時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資助,敦促業界把握良機,提升工程安全表現,吸引新血入行,以「永續人才」,「希望大家能改變思維,你們是行業領袖,你們願意改變,即能拯救生命!」
香港國際機場一直國際航空樞紐。最近,議會邀請了議會成員——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工程及科技執行總監梁永基先生Ricky,與業界分享機管局如何透過提升香港國際機場的競爭力,推動香港經濟發展。
香港國際機場一直是全球旅客往來世界各地的樞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在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為進一步鞏固香港的航空樞紐地位,機管局於2019年推出名為「機場城市」的大型發展項目。
這計劃提出將香港機場由「城市機場」逐步發展為「機場城市」,意思是機場不應再單純是乘搭飛機的運輸樞紐,更應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目的地、新地標,將機場打造成一個綜合不同商業活動和功能的「城市」。
Ricky說:「過去三年新冠疫情令全球航空業受創,幸好機管局在推動『機場城市』計劃方面仍取得重要進展。我們期望整項計劃完成後,香港國際機場不單能轉型成為香港的新地標,更成為能夠帶動香港經濟進一步增長的火車頭。」
「機場城市」的發展願景是要充份利用機場獨特的地理優勢,並且把握各項新基建帶來的機遇,以整合機場以至周邊更廣泛地區的經濟活動,發揮協同效應。
這項目除了配合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亦能加強香港實力,好好把握大灣區廣闊無限的發展前景。
整個「機場城市」包括多個項目及設施。在各行各業尤其是建築界的努力下,機場第三跑道已於去年投入運作,而整個三跑道系統亦可望於2024年完成。
Ricky 說:「待三跑系統完成後,估計香港國際機場每年可以接待多達1.2億名乘客以及處理1,000萬噸貨物。」
香港機場銳意強化其「功能」。毗鄰機場客運大樓及港珠澳大橋的SKYCITY航天城正是重要部分。
Ricky說:「航天城將會成為一項集娛樂消閒、零售、餐飲等多元化體驗的世界級地標;加上擴建後的亞洲博覽館和多間酒店,再配合機場的優越位置和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必定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大灣區旅客。」
位於航天城核心的11 SKIES將會建設全港最大型的一站式零售餐飲娛樂商業區,總建築樓面面積約380萬平方呎,設有超過800間商店餐廳和57萬平方呎的娛樂設施,並有行人天橋無縫連接亞洲博覽館和全新的二號客運大樓。
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內提出要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為此,政府正重點支持會展業,而機管局亦正全力興建亞博館二期,增加展覽區域面積。
Ricky說:「亞博館二期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引入了多項智能系統輔助,包括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和綜合數碼共用平台(CDE),亦採用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等嶄新建築方法,提升興建效率和方便日後維修保養。」
創新科技的確能有效提升建造業的生產力。為應付大型基建對建造業專業服務的需求,議會一直聯同政府及其他培訓機構致力為從業員提供BIM以及「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等創新建築技術的培訓,以提升建築效率。政府亦已在日後的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設立儲存及製作組件地方,長遠而言有利將香港打造成大灣區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樞紐。
機場另一發展項目是全長200米、連接一號客運大樓與T1衛星客運廊的「天際走廊」,已於去年落成,是全球最長的機場禁區行人天橋,取代停機坪的接駁巴士。
天橋高度超過28米,能讓全球最大型雙層客機A380通過。旅客可利用自動行人通道設施輕鬆往來兩座大樓。
Ricky說:「為了盡量減少對繁忙的機場運作的干擾,『天際走廊』廣泛採用了預製施工,即在場外預先組裝大型模塊和組件,然後將預製鋼段運送至機場並在現場組裝成整條天橋。」
配合國家提出的大灣區發展概念,機管局正積極提升聯運接駁設施,加強香港機場與大灣區城市的連繫,例如訂於今年第二季啟用的海天中轉大樓,為中轉旅客提供無縫的「陸空轉乘」服務。
Ricky說:「屆時,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陸空轉乘乘客可乘搭陸路交通工具經港珠澳大橋到海天中轉大樓進入香港機場轉乘飛機離境,無需再經過境和海關程序。」
大樓旁會建造「航天走廊」,旅客可利用全港首次引入的無人駕駛自動運輸系統來往香港口岸人工島及航天城。
為鞏固本港在航空貨運的領先地位,機管局正於機場興建「空側海空聯運貨運碼頭」,並在東莞設立「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
Ricky說:「『機場城市』將會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有助香港更好地融入和把握大灣區的龐大發展機遇。我們期望各界群策群力,協助打造『機場城市』。」
事實上,面對各項大型基建工程接踵而來加上建造業工程量不斷上升,議會亦會繼續向業界加強推廣創新科技落地,致力促進建造業更廣泛應用創新科技,在加強工業安全之餘,達至提速、提效和提量的效果,務求合力推動香港經濟騰飛至更高更遠的境地。
早前香港園境師學會的陳敬元會長(Paul)分享過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概念套用於過渡性房屋項目的園境設計。透過靈活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再配合過渡性房屋的特性,相輔相成,成功為過渡性房屋項目設計出各種多功能空間,真正將「組裝合成」提升至Mi∞。
當時Paul亦以建造業零碳天地作例子,建議可利用多功能的「組裝合成」組件增加更多遊樂設施,為周邊休憩空間加添更多玩樂設施,倍添生氣。剛巧適逢當日如火如荼舉行的「築月2022」以「引領邁向碳中和」為主題,今年除了一系列精彩節目及戶外綠色市集以推廣低碳生活外,其中一個焦點則是首次展出的「組裝合成」築樂園,真正以Mi∞「築」起快樂。
位於建造業零碳天地的築樂園正正呈現「組裝合成」建築法的靈活多變。築樂園由不同組件裝嵌而成,容易拆卸。而組件可按照不同遊樂場地的大小及形狀重新配置,重複使用,亦可用於過渡性房屋項目,不需要重新製作,於減少建築用料上可有莫大的幫助。有如今年的口號「看建未來,築及生活」。
減碳已經成為國際間炙手可熱環保議題之一,剛於本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其中一個焦點亦正集中極端氣候與天災應對。2022年,世界面臨更多的極端、罕見的天氣和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其中主因包括急速的工業活動發展,導致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如何有效減碳、加強可持續發展等綠色事業,均有助建構更美好將來。築樂園內融合綠化及環保模組,具自我淨化及去除PM2.5功能,提供隔熱以改善香港微氣候。
除了環保元素,展品亦附設「打卡位」及兒童遊玩設備,為築樂園增添跨代共融的潛力!當天同場亦舉辦首屆「零碳小勇士」獎章計劃頒獎禮及建造業零碳天地編程創作比賽頒奬禮,零碳天地迎來一群精靈活潑的零碳小勇士及同學,熱鬧非常。活動特設「建築材料及技術」及「工地日常及安全」兩大展示區域,深入淺出探討香港常見建築材料及可持續發展物料等議題,相信這群香港新力軍也滿載而歸,亦是議會一直希望能給予每一位香港人的「幸福感」。
議會近年積極倡議建造業數碼化轉型,同時舉辦各形式的講座或工作坊,向普羅大眾推廣嶄新的建築技術。未來議會會全力推動行業升級轉型,加快土地房屋供應,照顧市民所需,共建智慧城市。
空間數據聽似抽象,其實與社會大眾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近月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及執行總監鄭定寕工程師造訪位處觀塘的「地理空間實驗室」,了解現時本港 空間數據的發展進程,並探討數碼化智慧城市發展可如何推動建造業更上一層樓。
政府於2017年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制定智慧城市規劃與發展策略,其中重點「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ommon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CSDI)正利用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設施,支援智慧城市的應用發展,簡單通用如手機的地圖程式、專業如建造業界的建築信息模擬(BIM)亦應用了有關地理位置資訊的數據。
外界時常認為CSDI等同集合數據的電腦系統,但發展局轄下、空間數據辦事處總監陳宇俊測量師指出,CSDI於系統以外,更有制訂標準的功能,「CSDI於政策支持下,讓地理空間數據得以整合和共享,鼓勵不同部門提交年度空間數據計劃並列出已開放及 將開放的數據集,並希望制訂相關標準和訂立框架數據,讓空間數據變得易於取用。」政府於2022年底已開放「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予公眾使用,提供超過500種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的空間數據集,陳測量師指數字令人鼓舞,期望未來能累積更多具質素的數據,方便大眾取用。他續指CSDI功能如同超級市場和供水系統,「CSDI就似超市把眾多貨品分門別類,清楚列明產品資料和取用方式;CSDI亦是基建,如供水系統一般,我們不會提供各類飲品,但希望能確保用家扭開水喉即有優質食水,讓大眾以此原材料調整凍檸檬茶。」
其中一個PoC項目為專為視障或有需要人士而設的智慧出行工具,以聲音導航輔助室內及戶外出行。有賴非政府組織、港鐵公司及幾個九龍東大型商場的支持,空間數據辦事處與發展局轄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起動九龍東)及地政總署合作推展此項目。此概念能與大眾分享,擴大規模並加以改進,例如此PoC被整合至起動九龍東「My Kowloon East (MyKE)」 手機應用程式中的「暢行助手」功能。「MyKE」是專為九龍東而設的綜合手機應用程式,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結合九龍東資訊,推廣「智慧城市」措施和「易行九龍東」概念。
CSDI應用惠及日常生活各個範疇,而地圖正是呈現空間數據的最佳平台。過去社會多用二維平面地圖,但踏入數碼年代,三維數碼地圖內容更豐富,有助用家擷取更準確的地理資訊地政總署現正開發三項三維數碼地圖,包括三維行人道路網、可視化三維地圖,及三維室內地圖。
總土地測量師(技術)易偉峰表示時至2022年3月,三維行人道路網已涵蓋全港市區及五個主要離島公眾可通行的範圍,鄉村路及郊野公園行山徑亦包括在內;三維室內地圖則分三期開發,現已完成先導計劃中九龍東的158幢建築物,規模將擴展至九龍中、西、港島及新界,地政總署計劃2023 年年底前能繪製出全港1250幢建築物的三維室內地圖。
此外,可視化三維地圖可顯示地形、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地貌和外部特徵,數據集由直升機傾斜攝影、車載移動測量系統、背包移動測量系統等技術擷取的圖片和數據整合而成,有助用家了解建築物景觀及地區發展之餘,三維地圖的座標量度數據更有利評估預製組件的運送行程。
據發展局指引,由2018年起,3,000萬元以上的工務工程項目必須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易測量師指地政總署今年(2022年)接收工務工程項目的BIM數據,管理「政府建築信息模擬數據庫」。截至7月,數據庫內有30項工務工程合約的設計及竣工BIM數據,易測量師表示數據格式、來源有別,地政總署登記數據後會統一標準,並將之轉換至適合開放數據平台的格式。易測量師表示潛在用家可把BIM模型連接至不同建築階段的人力估算及物料需要,協助基建規劃,利用數據庫內的設計數據發展四維地圖。
為營造地理空間社區,及鼓勵年輕一代和初創企業利用空間數據的潛力,發展局於2021年在觀塘成立「地理空間實驗室」,舉辦不同工作坊和講座,如「用於發展智慧城市的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簡介」、「建築信息模擬和地理信息系統 (BIM / GIS)整合應用」及「環境與健康」主題講座等。陳宇俊測量師表示此場地能讓年青人有多機會接觸空間數據,即使過去一年疫情未止,實驗室未有停下腳步,2022年4月特別「暑假」期間開辦網上STEM親子工作坊,指導製作網上互動地圖應用程式,冀以此實體窗口促進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和應用程式開發者更廣泛應用空間數據,開發具創意的應用程式,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交通網絡便利市民出行,更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工程師,就施政報告中「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基建藍圖,與建造業界分享這份具前瞻性的交通運輸策略計劃,如何塑造未來宜居城市,提升大眾的幸福感,並為建造業提供新科技「落地」的絕佳機會。
高效的運輸網絡能夠提升大眾的幸福感,是締造宜居城市的關鍵元素。林世雄工程師表示大眾慣常出行前參考交通狀況地圖,避免使用以紅色標示的擠塞路段。他說:「我們有愈多紅色(路段),我們(運輸及物流局)需要做的工作就愈多。」
他表示政府一直積極優化運輸系統,包括廿年內完成10條鐵路路線;《鐵路發展策略2014》規劃下即將動工的東涌延線、屯門南延線等;即將完工的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以及規劃中的汀九橋南行路段擴闊工程、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等。
他說:「我們在剛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建議興建合共六項鐵路及主要幹道項目。」有關項目分別為三條主要幹道,包括「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和「將軍澳─油塘隧道」;以及三條策略鐵路,包括「港深西部鐵路」、「中鐵線」和「將軍澳線南延線」。
對於香港未來的交通網絡,他說:「既能滿足市民出行的需要,也支持經濟發展,亦促進與大灣區的融合,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同時,相關項目加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明日大嶼》,還有大大小小的民生工程,預計建造業按年工程量將增至3,000億元水平,亦為業界提供更多創新科技「落地」的機會。
宜居城市另一要素,必然是增加土地供應,加快建屋,讓基層市民能夠早日上樓,其中「北部都會區」便是重要的舉措之一。
林世雄工程師表示政府為「北部都會區」興建一條「北都公路」,把西邊的天水圍途經新田連接東邊古洞北,他說:「『北都公路』將打通『北部都會區』的東西脈絡。」他亦表示洪水橋至深圳前海「港深西部鐵路」跨境鐵路項目,可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協作。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應付市民出行出行需要,亦有助「北部都會區」發展成為「組裝合成」(MiC)的重鎮。議會近年大力提倡「組裝合成」建築法,以加快土地建屋供應,照顧市民所需。此舉獲得政府的積極回應,建議成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專責處理「組裝合成」精簡相關審批程序,為業界拆牆鬆綁。同時,政府更接納議會及業界的建議,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北部都會區」提供「組裝合成」的生產和儲存模組的用地,以促進與大灣區的協作,加快房屋供應之餘,加強本港建造業在區內採用「組裝合成」的領導地位。
林世雄工程師指出大型基建必然面對如資金、資源及技術等挑戰,但借鏡以往如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工程的成功經驗,他說:「如果我們的前人能做到,為什麼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不能?」
事實上,議會及業界作好迎接挑戰的準備。議會成立15年來,一直與業界同心協力,以前瞻性的思維引領本地業界由傳統工序,升級轉型到現在的數碼建築技術,不斷提升行業的安全性、效率及質量。議會在推展數碼建築技術的努力,亦得到政府積極的回應。
例如議會積極推動「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在轄下的香港建造學院(學院)開設相關課程,又舉辦「建造業議會建築信息模擬比賽」、工作坊及講座等,令業界水平不斷提升。承著數碼化大趨勢,《施政報告》公布明年訂立路線圖,推動業界應用 「建築信息模擬技術」製作建築圖作呈交政府審批之用,進一步協助整個行業升級轉型,共同建設智慧城市。
另外,議會重點推展的「綜合數碼平台」(CDE)亦獲得政府的支持。「綜合數碼平台」收集包括「建築信息模擬技術」等整個項目生命周期的數據,能把所有數據及資訊儲存至單一資訊來源,有助數據的整合及分析。政府將進一步推展工務工程數碼化以優化流程及提升效率和生產力,並透過「綜合數碼平台」整合分析數據,亦將於部分工務項目試行「綜合數碼平台」、「建築信息模擬技術」及「數碼工程監督系統」(DWSS)。
其他科技「落地」的例子還包括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段,其跨度200米長的雙拱鋼橋,便首次採用S690高強鋼建造,在鄰近上海的南通市預製,分批送到香港進行安裝,是全港最大跨度及最重的鋼拱橋。
除了創新技術,優秀人才也助迎接挑戰。林世雄工程師說:「在香港,每一平方公里,我們便有15個專業的工程師。」為進一步培育更多人才,議會會運用政府今年 10 億元的撥款,透過學院為業界培育更多新血及提升業內工友的技術水平。
展望未來,憑著科技的應用及出色的人才,相信業界能同心協力,成功克服重重挑戰,共同建設香港運輸網絡,打造宜居城市,為市民大眾締造幸福的未來。
為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以達至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建造業議會透過多項措施,致力推動綠色建築發展,更積極邀請相關界別作交流分享,共謀對策。早前,議會邀請了商界環保協會主席、金門建築總裁歐嘉榮(Kevin O’Brien),與業界分享如何運用智慧工具、創新建築技術及數碼科技,促進建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為香港邁向碳中和城市的目標作出貢獻。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香港的夏天持續高溫。Kevin說:「正如Thomas(議會主席)提及,今年香港的夏天非常熱, 9月更錄得破紀錄的高溫。」確實令人熱不可耐,必需採採取行動,紓緩氣候變化。
為應對全球暖化,特區政府去年於《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當中「節能綠建」及「全民減廢」兩大策略與建造業息息相關。建築工程和建築物是地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佔全球整體碳排放量約四成、能源消耗逾三成,以及四成的食水污染;而新建築項目更消耗全球四成原材料。預計至2025年,全球每年建築廢料將達22億噸。
議會近年積極倡議「三零策略」,包括零能源浪費、零廢堆填和零資源浪費,為減排和減廢制定策略方針,促進可持續建築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加快業界綠色轉型的步伐。
為有效地推進綠色轉型,Kevin認為業界必須善用智慧科技及創新技術。「我們有21世紀的建築物,但我們的建築模式卻停留在19世紀。」他續道:「我們必須如其他業界般引進現代建築技術。」Kevin相信可以將智慧工程應用於設計上來改變現狀。
溫室氣體排放和內含碳(embodied carbon)是建造業兩大減排節能重點。Kevin指出建築過程不但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建材如混凝土、鋼材等更含有內含碳(embodied carbon),而過於保守的建築設計亦加劇問題。因此,實踐節能零碳建築模式是轉型的重要一環。
計算建築項目的碳排放量是首要任務。「我們利用智慧工具來應對挑戰,例如『建造業議會碳評估工具』。」此免費工具由議會與200多名跨界別的專家團隊協作開發,協助業界評估建築項目從開採原材料到施工結束的碳排放,推動減碳減排。他補充指結合「建築信息模型」(BIM)系統的自動碳評估工具,亦能幫助業界落實減排節能的建築模式。此外,發展商慎選低碳建材,亦進一步推動低碳建築的發展。
此外,工地機器以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也能減排。Kevin以金門建築為例,該公司將於今年年底引入電動履帶式起重機。此外,他亦倡議研發如生物燃料、氫燃料等再生能源。另外,他表示室內設計應盡量減少能源浪費,並建議大廈善用數據以自動調節能源消耗。
創新建築技術亦帶動行業低碳轉型。Kevin表示建造業議會積極推動的「Mi Infinity」(即在不同範疇實施「組裝合成建築法」),可有效推動零廢堆填。
他解釋指MiC建築法把工序轉移至可控度較高的工廠內進行,減省現場施工工序之餘,也降低工程進行期間的出錯率,減少建築廢料。另外,預製組件的包裝物料較少,能進一步減廢。
目前不少項目相繼採用MiC建築法,包括公營房屋項目、由私人發展商牽頭的東京街重建項目、城市大學白石學生宿舍,以及香港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擴展工程項目等。
此外,他亦樂見政府支持「轉廢為材」,於屯門的環保園興建「環保園生物炭生產試驗設施」,把包括來自建築工程的木質廢料轉化成多用途生物炭,推動循環經濟,長遠實現零廢堆填。
Kevin表示數碼科技的應用,也是減少資源浪費不可或缺的元素,並引領業界進入精益生產(lean manufacturing)的時代。例如Autodesk等「建築信息模型」(BIM)相關軟件愈加普及,全建築生命周期便能透過BIM整合建築設計圖,在施工前提前預視及解決設計上不協調地方,有效地減少由此導致的資源浪費。
他亦指出以重建代替拆卸如大館、中環街市等的歷史建築物,也助減少資源浪費,亦能減碳。「每當我們『重用』資產時,不單能減少建築物生命週期終結階段的碳排放(end of life carbon),更為城市保留珍貴的文化遺產供市民享用。」
儘管技術革新必然衍生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但Kevin認為這是業界轉型的「綠色機會」(green opportunity)。他指出香港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的要求愈趨嚴謹、內地大力推動「雙碳目標」,以及國際環保組織的監察壓力等,皆顯示綠色低碳轉型已成全球營商大趨勢。此外,綠色債券及綠色按揭和相關支援計劃愈加普及,如議會建立的「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更為建造業綠色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他預期綠色低碳建築模式,將逐漸成為未來香港建築及基建的必備條件,若不改變,便可能失去未來的機遇。所以他呼籲業界:「我們不能只侷限於討論和聆聽層面,整個社會及行業必須坐言起行。」
建造業議會自2007年成立起,多年來培育人才,引領業界越過無數高山,為慶祝議會成立15周年,議會上月31日假西九文化區M+舉行「建造業議會15周年慶祝及展覽開幕典禮」,邀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女士與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工程師蒞臨主禮,並參觀展覽,共證議會發展。
建造業議會成立15周年,以一磚一瓦與業界同建香港,是次展覽以「過去與未來」為主題,展出建造業發展沿革,並未來科技應用。嘉賓入場經過背幕後,名為「建築∞未來」的「L形」數碼走廊映入眼簾。走廊全長14米,以LED螢幕構成,其上分成「設計」、「場外建造」、「場內建造」及「智慧設施管理」四區,不間斷播出有關業界先進科技應用的影片,嘉賓遂可從始至終了解不同建築階段的實況及科技發展,例如「場外建造」播出工廠預製組件的片段;「智慧設施管理」又展示優良建築設計如何便利管理者透過5G、BIM及物聯網技術保養設施,延長建築壽命。
「建築∞未來」數碼走廊外設有「組裝合成建築法模型」及「自流平回填材料」展品,其後嘉賓經過「建構今昔香港 - 數碼透視屏幕」,此雙重數碼屏幕展示本港超過60項世界級基建及地標的今昔對比,包括山頂凌霄閣、萬宜水庫、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雙拱鋼橋、淨化海港計劃等,呈現香港的轉變與繁華景象。
生命第一,為宣傳建造業安全資訊,展覽特設「互動全息投影區」,安全大使以3D影像方式置身現場與嘉賓互動,介紹業界安全守則及與改善安全表現相關的科技。特首參觀時亦對「互動全息投影區」甚有興趣,與安全大使隔空交流,了解科技如何落地應用,協助提升工地安全水平。
建造業蓬勃發展,靠賴政府支持及業界各方通力合作,共建未來,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於典禮致辭時形容本港機遇無限,未來工程量大增,他表示政府將繼續制定措施以提高建造業的生產力,推動如「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等高生產力建築方法的發展。
人才為發展之本,欲提升生產力,業界必要齊心吸納新進,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工程師致辭時提及議會旗下的香港建造學院於2021年培訓出超過六萬位畢業生,紓緩業界人手短的挑戰,議會將繼續積極配合施政報告,持續培育新血,並引進更多創新建築技術,盡一切努力提升行業生產力,支持香港基建發展。何工程師亦預告議會本月將聯同發展局推出名為「看見未來築及生活」的宣傳計劃,期望透過不同渠道提升業界形象,吸引更多有維青年加入。
15周年慶祝及展覽開幕典禮集業界翹楚,氣氛熱烈,典禮尾聲一眾主禮嘉賓為15周年慶典揭幕,緊接3D影片更有活力充沛的舞蹈表演錦上添花助慶,於樂聲與掌聲中為議會新一頁揭開序章。
建造業為應對未來的挑戰,積極推動「建造業2.0」行業改革,而跟業界息息相關的市區更新工作,近年亦進行全面革新。議會邀請了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工程師,與業界分享如何通過創新、數碼轉型及跨界別合作,解決市區老化的挑戰,為都市更新開拓新方向。
韋志成工程師說:「過去數十年,市區更新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城市老化的步伐。」根據市建局的紀錄,被拆卸或重建樓宇的平均樓齡約為50年,而目前全港約有12,000幢50年或以上的樓宇,20年後將增加至25,000幢。他表示按上述的市區老化速度,即使市建局盡力加快重建步伐,恐仍無法追上重建需求。單以油麻地及旺角區(油旺區)為例,樓宇數目已經超過3,000幢,其中65%的樓齡超過50年。若要重建,估計舊樓收購及補償金額將超過11,000億港元,市建局難以獨力承擔。同時,樓宇的重建潛力會因年月遞增而下降,令私人參與誘因降低。
另外,香港在樓宇維修方面亦有所不足,包括有待改善的監管制度、業主欠缺相關的認識及籌組能力、業主立案法團的財務儲備不足等種種因素,皆加劇市區老化的情況。面對這艱鉅的挑戰,市建局亦如建造業界一樣,近年積極推行多項變革,在不同範疇落實嶄新方案,以新思維扭轉市區老化的局面。
其中一項重點方案,就是採用創新建以延長樓宇的壽命,減緩市區老化的速度。作為首位出任市建局行政總監的工程師,韋志成善用自身的專業背景,參考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為重建工程引入新思維。
他指出現時樓宇的抗風力設計,是基於50年重現期的風力(wind load return period),但若樓宇的受風期能增至60、70年等,便能延長新建樓宇的使用壽命。他表示:「所有工程界人士都知道,基礎建設工程的使用壽命普遍達120年。雖然把同等使用壽命套用於樓宇建築工程上似乎並不合適,但也許是時候革新樓宇建築設計的相關作業守則。」因此,市建局啟動一項橫跨土木工程及建築工程專業領域的研究,探討把高強度混凝土和塗層鋼筋等土木工程常用的耐用建材及技術,運用於建築工程的可能性,以及對延長樓宇使用壽命的效益。
市建局內部一直鼓勵創新科技的應用,積極開展數碼轉型。「目前所有市建局的重建項目皆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工具,作為溝通和協作的平台。」例如上海街/亞皆老街和中環街市保育活化項目,在保育具歷史價值的建築之餘,亦加入新設備以符合現代建築標準。因此,市建局在建築設計、建造工程等整個建築生命周期,透過BIM整合建築設計、結構工程,以及機電及管道設備等資料,找出新舊結構不能相容的地方,方便團隊及早解決問題,節省時間和成本。
為促進市區更新的規劃工作,市建局開發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URIS),透過整合市區土地用途、規劃要求、發展密度等地理資訊數據,並將有關數據顯示在地圖上,以助準確地為不同市區制定合適的更新模式,提升項目週期的營運效率。市建局亦計劃在URIS和BIM中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科技,以自動化圖則審批程序;同時要求每位加入市建局的員工,接受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培訓。
市建局更積極與各界聯手,為市區更新謀求嶄新解決方案。韋志成工程師說:「自我2016年加入市建局以來,一直強調『成也復修,敗也復修』。」若舊樓能保持良好狀況,壽命得以延長,便能大大減緩市區老化的速度。因此,市建局致力提升業主的樓宇維修知識,以及維修技術水平,在建造業界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樓宇復修平台」,一站式為業主提供樓宇維修的資訊和技術支援。市建局亦與地政總署共同修訂市建局物業的《大廈公契》,要求業主制定維修及注資計劃。此外,市建局與民政事務總署和多個非牟利組織合作,協助舊樓業主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促進維修工程的統籌。
韋志成工程師說:「在此,我特別感謝建造業界的積極參與,為『樓宇復修平台』提供寶貴的專業意見及支援。」他預計當相關樓宇維修措施湊效,大眾愈加重視樓宇維修時,建造業界將需要培養更多裝修及維修相關的人才以應付所需。此外,為鼓勵私人市場參與重建工作,市建局啟動「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以「規劃主導」的模式為油旺區制訂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藍圖,提出「整合街區」及「地積比率轉移」的新規劃工具,建議整合街道組成大型重建地帶、容許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等,以更靈活回應公共需求及迎合市場變化。
最後,他總結道,一系列的嶄新方案及合作計劃,儘管能助提升成效,但市區更新仍然挑戰重重。未來,市建局將會加緊創新步伐,並期望工程界及建築界能繼續攜手合作,一同迎接未來市區更新的挑戰。
說起「組裝合成」建築法,我們一般只會聯想起一個個方盒子。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園境師註冊管理局副主席陳元敬先生(Paul)早前到訪建造業零碳天地,分享了他在過渡性房屋項目中將「組裝合成」建築法概念拓展到園境設計,真正將「組裝合成」提升至Mi∞。
無論是永久性住宅還是過渡性房屋,都需要園境師設計舒適而實用的空間。Paul在創造各種多功能空間擁有豐富經驗,加上他對創新技術應用的濃厚興趣,促使他研究出Mi∞概念與過渡性住房項目的需求完美契合。由於過渡性房屋項目大多是建在被建築物圍繞的小塊土地上,又或者只能短期使用,「組裝合成」建築先裝後嵌的特性就可以大大減少對周邊環境的騷擾,而且組件可以快速裝勘及拆除,非常適合用於過渡性住房項目。
Paul注意到過渡性房屋居民對社區設施的需求,所以他從「組裝合成」建築法的基礎中跳出框框,提出了「組裝合成」園境設計。香港園境師學會的過渡性房屋工作小組參考了世界各地的類似設施,並邀請了建築界的專業人士、社會福利界的專家和居民一起探索「組裝合成」建築法在過渡性房屋項目的有限空間中可以發揮的各種可能性。集思廣益下,會議取得良好的成果,為過渡性房屋項目設計出各種多功能空間。
Paul 還提到這些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方案亦刺激了其他項目考慮採用「組裝合成」園境設計。以建造業零碳天地為例,Paul認為可以利用多功能的「組裝合成」組件增加更多遊樂設施,倍添生氣。現在的多功能組件配合各種可移動的家具就可以為設施功能增加靈活性,讓組件可以在早上用作墟市或遊樂場,晚上則變成電影院。我們甚至可以在組件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使組件能夠自給自足,減少碳排放。
其實在 2017 年,香港就已經在西灣河迎來了首個組裝合成自助圖書站。其他組裝合成社區設施,如西貢的觀星設施及天水圍的天幕街市亦分別於2019年及2020年落成,成功向建造業界示範「組裝合成」建築法的無限可能。
Paul相信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及其他創新建築技術是建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園境師過去一般只會運用數碼技術展示設計效果。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和業界的專業提升,園境師已於工作中廣泛應用創新技術,包括景觀測量、設計到設施管理。
Paul指最新的建築技術有助預測設計與原生環境之間的潛在衝突,在避免及處理不相容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無人機測繪和點雲建模可以讓園境師快速收集精確的地形數據,而透地雷達則可以提供有關地面以下的資訊以助園境師規劃工程時充分了解自然地形,並提前計劃建築項目中的困難及相關工作。
建築信息模擬(BIM)也是現代園境師的常用工具。BIM可以幫助園境師將各種工作計劃整合到同一個界面,所有工程人員便可以容易預測衝突和準備應對計劃。Paul分享了他早前在公園地底建造雨水蓄水池項目的經驗——他指出團隊在規劃階段已採用BIM,幫助項目預測及避免了很多問題。由於項目非常複雜,園境師要平衡結構和基礎設施方面的考慮,採用BIM就大大幫助了團隊規劃複雜的公共空間、人員路線、電線和水管的工作。而在 BIM 的支持下,項目團隊亦可以提早展示項目的設計,激發團隊進一步創新,更提出創新建議,在不需運作時利用蓄水池空間作其他用途。
工程完成後,設施管理人員亦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以記錄和管理設施。Paul曾經參與了一個鼓勵公眾了解樹木的活動,並開發了一個紀錄城市樹木狀況的系統,當中GIS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系統之後就可用作更新政府的樹木數據庫以便進行維護和維修工作,尤其在颱風吹襲後,系統將可協助記錄樹木的最新狀況。
以上只是數個在園景設計中採用創新技術以提升效率的幾個例子。Paul預計成功的創新技術應用將可以鼓勵更多項目採用新科技。議會希望園境師能在規劃中更大量加入可持續發展的元素,香港就能早日實現碳中和。
預計在未來幾十年中,園境設計將更廣泛採用創新技術,而且科技創新將在業界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的兩年一度的私人物業發展最佳園林大獎亦把「採用建築新技術與現代化施工方案」及「採用新科技的保養方案」納入作為評審標準。
特區政府現在亦積極推廣先進的建築技術,同時收集環境數據以便進行更好的規劃。香港的園境師應該把握這個黃金機會,抓住這個全球趨勢,攜手推動行業現代化,為我們的城市、市民打造更優美的景觀。
近年,建造業議會積極推動業界數碼轉型,以數碼科技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成本及解決業界人手不足的問題。最近,議會邀請了港鐵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博士,與業界分享如何通過數碼轉型,規劃及建設香港新一代鐵路網。
港鐵通車至今,一直秉持以人為本的營運理念,以連繫社區、建設香港為己任,為香港市民提供安全、舒適及便捷的鐵路服務,並推動香港演進成一個現代化大都會。
金博士說:「在內地有一個說法,就是『建設鐵路,就是建設城市。』」例如多年前落成的東涌綫及機場快綫,連接東涌、機場與市區之餘,車站周邊地方更提供建築用地作物業發展,推進沿綫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東涌綫啟用,令東涌由昔日的漁村變成可容納300,000人口的新市鎮,又如小蠔灣車廠物業發展項目,所釋出的土地將可興建2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港鐵公司以人為本的營運理念,更展現於精益求精、不斷優化服務水平的決心。環顧世界各地的鐵路營運者,港鐵的服務水平位於業界前列,其列車服務準時程度高達99.9%。
不過,金博士表示追求卓越的步伐並不會停下來:「我們的願景是實現100%準時度。」縱使國際鐵路業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他說:「若這個願景有朝一日能實現,那必定是在香港達成。」
港鐵公司要實現長遠目標,在「Go Smart Go Beyond 載.向未來」的全新發展方向帶領下,積極研發並應用智慧科技及創新方案,以科技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持續改善及提升各個營運領域的效率。其中一項重點數碼方案,就是開發綜合數碼共用平台(CDE ,Common Data Environment),以更有效地整合複雜不一的工程數據。
隨著《鐵路發展策略2014》規劃項目相繼落實,多條大型鐵路工程包括東涌綫延綫、屯門南延綫、北環綫等將陸續動工,工程規模不但龐大,其難度及複雜性,與其他大型建設項目不遑多讓。
有見及此,金博士表示:「我們正設立一個綜合數碼共用平台,以收集整個項目生命周期數據,把所有數據及資訊儲存至單一資訊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
綜合數碼共用平台能夠整合不同承辦商文件、施工圖則、設計圖等建造工程信息於單一平台上,甚至可檢視建築信息模擬(BIM)的立體模型,以及工程的改動、進度及紀錄等,方便監督及跟進。
他補充道:「我們更可以通過綜合數碼共用平台分析多方數據,預測工程的潛在問題。」例如預測及避免建築物的樑柱、鋼筋等設計不協調,節省重新設計及調整的時間,確保工程能順利竣工。
港鐵公司計劃先開發綜合數碼共用平台,期望下一步能設立一個供整個業界使用的平台,讓從業員能分享及交流不同工程的寶貴數據,以加強彼此的連繫。
事實上,近年港鐵公司致力引入全方位數碼化系統,由工程規劃、成本管理、設計、裝配式設計(DfMA)及組裝合成法(MiC)應用等,以至鐵路日常營運和維修,皆採用數碼科技管理每一環節,讓乘客在完備的鐵路網絡順暢快捷地抵達目的地。
金博士說:「我們正在建立一個『數據湖』(Data Lake),以儲存及監控有關客戶服務、鐵路資產狀況、維修等方面的數據,以實現智能維修及營運,以及至為重要的智能化客戶服務。」
例如港鐵最新將MTR Mobile應用程式升級,為乘客提供實時資訊。其中,落車及轉車提示是較受歡迎的功能,因為乘客可能會因太專注看手機而忘記下車。
在維修及資產管理方面,港鐵通過一站式智能平台(all-in-one smart platform),收集實時列車及鐵路資產數據,再透過實時數據分析,協助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事件,及早進行維修。
此外,車站內一系列「碳中和」先導計劃,包括顯徑站的透明太陽能光伏板試驗計劃、人工智能(AI)監控供冷系統先導計劃,以及在車站實施列車煞車系統能源回收及轉化技術。
展望未來,港鐵公司除簡化車站設計,以便採用更多應用裝配式設計外,亦將加速數碼轉型,並與各界廣結夥伴關係。金博士相信若要打造及保持世界級鐵路網,不能單靠港鐵之力量,更需要各界協力同心。
他說:「在推動裝配式設計應用、數碼化轉型、持份者參與及『新工程合約』模式(NEC4)各方面,我們都需要與整個業界及專家,以及政府、監管機構、科技供應者等建立夥伴關係,才能取得成功。」群策群力,港鐵公司將繼續集各界的力量,合力建設世界級可持續鐵路運輸服務,讓香港穩步前行,一起「載.向未來」。
香港的建造成本高,更排名全球第九位,但同時建造業界正面臨勞動力高齡化和人手短缺的挑戰。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明日大嶼願景」等基建項目的推進,預計未來十年內,總建造工程量將達每年2,250億至3,450億港元,你覺得香港準備好接受此重大挑戰嗎?建造業議會(議會)持續推動更高效的行業運作及環境,最近我們就邀請了發展局項目策略及管控處處長鄺家陞工程師(John)與我們分享香港如何更進一步實現高效建築。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所提出,以提高效率,增加房屋和土地供應量為目標,政府將計劃在公營房屋項目中更廣泛地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和建築信息模擬(BIM),以增加房屋供應。John預見香港對建造業的承載力和速度的需求將持續高企,同時我們亦必須克服高昂的建築成本所帶來的挑戰。
John指出,於業界推廣高效建築可減少人力需求、縮短建造時間、降低建造成本、優化可持續性和提升安全水平,而採用先進科技建築如組裝合成建築法 (MiC) 和機電裝備合成法 (MiMEP)可以事半功倍。事實上,近年多個政府項目採用 MiC 和 MiMEP的成功先例證明這些技術的確有助於提高施工效率。
2020 年 12 月,香港大學就數個MiC先導項目的表現發表了研究報告,與傳統的施工方法相比,MiC於關鍵績效指標的表現皆比傳統方法更好。由此可見,這些技術不僅減省了施工程序和對工地現場人力的需求,同時亦縮短了施工時間,從而降低工程的整體成本。
MiC 先導項目績效
經濟表現 | 關鍵指標 | 混凝土MiC | 鋼材MiC |
建築總體結構至落成時間 | 縮短約 30% | 縮短約 50% | |
建築成本 | 下降約 6% | 下降約 7% | |
整體人工成本 | 下降約 45% | 下降約 70% | |
執修率 | 大幅下降 | 大幅下降 | |
現場勞工生產力 | 提高約100% | 提高超過400% |
香港已有多個 MiC 項目落成,建造業界亦從中認識到 MiC 的好處,尤其在抗擊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間,工程團隊以破紀錄時間興建社區隔離設施更令業界讚嘆。
John以位於馬鞍山白石的城市大學第五期學生宿舍項目為例,說明 MiC 的好處。若這項三座大樓共提供約2 000床位的宿舍項目以傳統工法建造,工期可長達36個月;但根據承建商建議,採用 MiC 可在 24 個月內完成整個項目,建造時間縮短近三份一。John分享道﹕「我們由衷希望看到這個項目順利完成,因為它展示了一個新建築項目如何通過 MiC 取得各方面成功!」。採用MiC的項目,尤其高樓建築,可使施工週期縮短 10 -14 個月。
John為香港MiC應用率比預期中更快達成目標而感到自豪。隨著 MiC 技術漸趨成熟,預計在 2029年或之前,香港落成的 MiC 單位將會以倍數遞增。採用MiC有助提速、提量、提效,配合創新數碼技術,更可以進一步提案施工效率和準繩度。
除了設計、建築及營運團隊,項目還會涉及許多其他多個不同範疇的承造商參與。因此,廣泛使用 BIM 和共通數據環境 (CDE) 至關重要,以提升設計和生産效率,同時提升施工安全及風險管理。
CDE 是維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 BIM 的應用能使項目團隊提前識別工序衝突並預先找出解決方案,以確保施工時安全和順利。當設計完成,不同的預製部件將在海外工廠同步生產,再送到工地現場交付給營運團隊組裝。創新技術能大大縮短建設週期和人員需求,,同時更為前線員工造一個更安全的工作環境,議會期望成果可以為行業樹立新標準。
「組裝科技 (Mi)」是一個新興的潛力巨大的高增值產業並涵蓋多個領域,如設計、生產、貿易、資訊科技和物流等。此外,行業的高速發展亦吸引先進科技投資,有助吸引更多數碼科技及工程人才留港發展。因此,屋宇署也設立了「預先認可『組裝合成』建築法機制」,為業界建立MiC供應鏈,以便利私人樓宇發展廣泛採用MiC。
為進一步發展香港的Mi產業,發展局及議會正探討Mi產業的生態系統以推進高效建築。為確保符合行業需求,我們需要整個行業在不同層面(設計、生產、施工和安裝)提出建議。我們亦應考慮實踐融入大灣區,以開拓市場及滿足香港的需求。
John 指內地也在積極推動Mi行業發展,最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有關「組裝合成」建築的設計、製作、安裝、質量驗收與維護管理技術制定了並發布了《裝配式鋼結構模塊建築技術指南》,並指出MiC是建築行業的新發展。他預見,內地將會開展有更多的MiC建設項目。
隨著Mi 技術逐步優化,MiMEP 對整個建造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發展局期待 MiMEP技術能紮根香港。John說﹕「當我們研究 MiMEP技術時,我們意識到這將為香港業界增值。」。
香港現有70多個項目採用 MiC;CIC將會為個別項目製作案例與國際市場分享,並與行業分享成功案例以推動技術更進一步發展。議會現正考慮針對Mi發展,加強本地教育計劃,以培訓更多 MiC、MiMEP、BIM和 CDE 等項目的技術和工程人才。
面對建築服務的持續需求和多項挑戰,John 建議業界關注三個解決方案:
1. 場外預製
2. 多工合成和模組最大化
3. 即裝即用
John提醒大家高效建築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新技術在各方面均能為香港建造業的長遠發展帶來顯著的裨益,它有助於降低成本和工地現場的人力需求,同時提高生產力、安全水平、質量和可持續性。因此,John和他的團隊對 MiC 的成功充滿信心,並期望當 MiC 成為香港的主流時訂下更高的目標。議會亦期待見證建築業的蛻變和邁向新篇。
「志存高遠、同心協力」,憑著信念和信任,我們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的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及香港中聯辦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僅僅32天內建造6個社區隔離設施,提供20,400張床位。整個項目的建設規模和速度皆為前所未見,團隊合作以新的建築技術加快建造流程,真正達到「提速、提量、提效」,締造了香港建造業歷史的奇蹟。
即將上任房屋局局長的何永賢女士 (Winnie)早前以建築署署長身份於「建造業議會︰香港建造新視野」活動中,重溫今年二月至三月期間團隊的難忘經歷,並與我們分享這項傳奇工程背後的成功要素。事後看來,她認為這份艱鉅的任務足以拯救生命,有助香港人對抗新冠疫情。
回顧過去,Winnie指項目成功的首要關鍵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援。其中以青衣社區隔離設施為例,項目團隊僅用七天時間建成1,300個檢疫單位,共提供約 3,900個床位。Winnie說單是採購睡床便教人頭痛,但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團隊很快就找到工廠生產設施所需的所有設備和部件。
她憶述當時隨著疫情的急速蔓延,整個項目團隊要與時間競賽。供水、供電和渠務等支援對於現場施工是不可或缺的。當時中聯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項目承建商中國建築國際集團的領導人員都親自督導及召開多方協作會議,務求盡快解決難題。Winnie 的團隊解讀藍圖,制訂計劃,並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同事聯繫,以確保工程按時交付。這種深度的溝通推動所有團隊成員彼此緊密合作,加上承建商動員高質素團隊和注入大量資源,促成六個隔離設施的首階段工程只需32天便告完成,並且迅速投入服務。
Winnie 感到團隊每位成員懷著共同心態和願景。領導者擔當起「總指揮」、「副總指揮」的角色,肩負己任,簡化工作流程,優先處理工程,凝聚團隊,使工作效率提昇和表現更佳。每當Winnie提出問題,團隊內總會有人主動回應,並貢獻所長,建議有效的解決方案。由於彼此互相信賴,團隊士氣高昂。
項目的一大挑戰是沒有先例可循。檢疫單位和輔助設施的設計既要與現行的設計規定和標準看齊,亦要兼顧施工團隊的實際需要。天衣無縫的協調至關重要。項目管理團隊需要參與及審核設計、留意建材供應及生產、以及監管施工進度。
透過今次團隊的經歷,證明讓團隊仝人都了解工作背後的使命和目標之重要性,尤其像這類大型項目,僱用建築工人於高峰期多達15,000 名(內地工廠與香港地盤各佔一半),假若團隊成員欠缺使命感,那就難讓眾人皆朝同一目標進發。
「時間就是生命。我們正在拯救生命。我們不把這個項目當作普通的建築工程,我們設法保護市民生命,幫助香港儘快克服新冠疫情。」 Winnie說。「我們認為『方艙精神』即是『這是可能的』思維。這種精神源自我們龐大的團隊,起初我們並無預設任何想法,然而這種精神不經意地湧現了。」
有志者事竟成。首階段六個社區隔離設施的興建速度相較2020年快60倍。在2022年2月至3月,每天新增床位約有600張,而在2020年則只能每天新增10張。
團隊上下一心以及廣泛地應用科技,加快了建造社區隔離設施的工作流程。儘管現時有許多建築相關的科技面世,最重要的還是用戶懂得充分發揮科技的潛力,實踐目標。某程度上,這個項目是前沿建築技術的試驗場。科技經過大型項目的實測後,創新的方法和洞見隨之而來。建造隔離營的經驗證明,建造業不用降低安全和環保標準,仍能提高質量和生產速度。
Winnie 提及隔離營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單位,盡量減少在地盤的施工時間。工人只需將這些單位接駁至工地的食水、電力和排污系統即可。
不過,選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亦為物流帶來新的挑戰。務求在短時間內交付單位,施工團隊只能依賴海路運送。每次運貨只能向工地運送大約 30-40 個單位,這表示中國建築必須需趕快打造更多躉船駁運站。
Winnie 還補充多一點,她與團隊發現工廠生產 MiC 單位的速度較工地裝嵌單位的速度為快,這就衍生對暫存點的需求。其中一個項目需要多達 10 個暫存點以存放快將組裝的 MiC 單位。有一個大型政府建築項目的地盤位於其中一個暫存點,同事答允在兩天內遷出。她說:「衷心感激那時大家給予我們無限的支持和理解。」
這時候,數碼工程監督系統便大派用場。系統實時追踪所有MiC 單位的來源、運輸和最新狀態,一目了然,讓用戶充份知悉狀況。
科技為用戶開拓嶄新的視野。Winnie 借助無人機的視角從高空檢視工地,她採用無人機檢查某個工地處理建築廢料的情況,確保恰當的程序已被妥善執行。此外,無人機可以把照明系統「飛起」,便利大量工人在夜間繼續作業,對於需要全天候工作的緊急項目,優點更為顯著。
Winnie 說:「看無人機高空拍攝的影像甚至比現場勘察還好。」「當我站在工地時,我只看到很多泥巴,但使用無人機可讓你看到任何想看的事物。」
中國建築還使用自行開發的執漏檢測工具 (Defect Monitoring Tools) 加快交付質量的流程。由於多個隔離設施的結構相似,他們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輕鬆地在檢測清單逐項標示進度,其後安排跟進。
曾經有項目的細節出現瑕疵需要改善,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的提示,工人會清楚知道地點及解決方法,例如放回標示和修復鬆脫的手把等。修正後工人拍照展示實況,監督組接著在辦公室使用手機查看進度,省去現場檢查的精力,在三小時內已解決了超過半數的問題。
建立一個可於項目生命週期中收集、管理和分發數據和項目信息的共通數據環境近來越見流行,獲得業界高度關注。Winnie說:「我們必須持續收集並識別常見問題的數據,分析如何將其修復及改善。」
社區隔離設施及工地散發的關愛文化,亦教 Winnie 深深感動。當工人付出精力和時間做實事,為香港人的福祉拼搏,他們也得到關顧。工地為他們設立幸福小站的髮廊和食堂,至今仍歷歷在目。
兒童節、復活節和齋戒月的節日氣氛,亦在社區隔離設施洋溢。為傳遞正能量和與使用者有效溝通,負責管理的保安局創造了一個卡通人物「方艙俠」。Winnie 和同事也會常常使用它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貼圖,來替對方加油打氣。
展望未來,「建造業 2.0」絕非模糊的概念,它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將來。
有天,Winnie與一位在中國建築擔任信息技術部組長的有型男士交談,她以為對方曾修習相關學科,但原來對方以往曾是一般建造業的前線人員。這位男士努力將興趣轉化為適用於建築工程的科技才能, Winnie 仍然覺得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充滿啟發性。
許多來自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和承建商的年青工程師表示,這次工程的經歷令他們大開眼界。 他們對組裝合成建築法印象最深刻,因為它能縮短建造時間和提高生產力。年青人只要好好裝備自己,他們在不同崗位仍能繼續服務香港社會。
Winnie 說:「團隊成員對有份參與這項保護香港的工程,感到非常光榮」。「我為我的團隊自豪。那時大家遇到很多困難,但沒有人會說『不』,也沒人猶豫。當我打電話給他們,他們立即答應並迎難而上。」
Winnie與團隊仍在孜孜不倦,為兩個分別位於竹篙灣和啟德的社區隔離設施趕工,項目預計在本月內完成。新挑戰或許出現,但心態造就成功。毫無疑問,憑藉國家的全力支持,團隊眾志成城,加上「方艙精神」煥發的鬥志,團隊將會順利跨過新障礙,不負使命。
最後更新:2023-06-06 15: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