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借鑑超級工程技術協作 實現智能城市未來願景

借鑑超級工程技術協作 實現智能城市未來願景

交通基建是城市發展的骨幹,也是建造業的重要板塊。六月份我與幾位議會成員參加了由路政署與香港公路學會合辦的「公路及鐵路國際會議 2025」。會議以「建造智慧綠色運輸基建」為主題,雲集鐵路及公路發展領域的專家、工程師、學 者、行業領袖、多國駐港領事館代表 ,探討創新及綠色科技在綠色運輸基建扮演的角色,內容橫跨頂層規劃、前期設計、施工管理等環節,並且探討香港未來運輸基建的發展路向。

世紀工程引領科技協同與創新

會議中我與多位多位重量級講者見面交流,包括「深中通道」的工程核心人物。「深中通道」是超級工程,集合「橋、島、隧、水下互通」,全長約 24km,橋樑長度 17km,稱得上現時世界上最高難度的綜合建設跨海集群工程,擁有數項世界之最的成就。去年中我亦曾經參觀「深中通道」,對於承擔橋樑與隧道轉換重任的「海上風箏」西人工島,以及全球世界上首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海底隧道印象深刻 ,深深佩服團隊利用創新技術跨越複雜工程挑戰,當中展現的智慧和拼勁。


幾位講者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項目中應用的科技及實踐方法,我覺得非常值得業界參考。「深中通道」島隧工程採用綠色智能建設關鍵技術,例如沉管隧道智能施工裝備群;而為保證項目安全、綠色、環保,橋樑設計過程使用海中錨碇建設、提高懸索橋抗風能力等設計創新,並在整體工程中無間應用運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物聯網(IoT)以及無人化操作等創新技術,可以推動跨專業團隊協作,有效提升施工效率與質量,使團隊成功克服地質複雜、施工環境嚴峻等挑戰,順利完成使命,並為同業提供寶貴的示範經驗,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項目的成功引證這個世界級基建工程,都是建基於工程團隊的靈活科技應用和工程智慧,希望香港的工程團隊可以多多借鏡。

智能建造全流程革新

我亦有幸在會議負責主持「智能綠色交通基建:規劃、設計、建造」的專題討論。討論中,來自內地的專家分享了如何透過政策推動「產學研」合作,並以試點計劃促進科研成果落地,推動城市建設。與會者亦指出,香港北部都會區和深港融合設計要顧及區域特色和通關流量,以提升通達性與營運效率。要實現高效協同,數碼化管理系統貫穿整個項目流程是重要的管理要點;以「深中通道」為例,工程團隊在工程全生命週期內,從設計、施工到運作,始終以同一個數碼模型為數據載體,數據能無縫流轉和共享,提升溝通和協作效率。


我簡單為大家總結為兩大主題:第一,智能建造不應只局限在施工現場發生,而要延伸至規劃與設計整個生命週期開始,從而構築跨界協作鏈,鼓勵引入新科技;第二,交通基建的未來在於人工智能驅動設計、機械化施工與數碼化管理,這正是香港建造業應該學習的方向。

「未來建造中心」孵化智能建造新血

近年香港的工程團隊渴求引入創新技術提升工程效率及安全水平,但創新理念要落地,團隊需要明白技術的具體細節及實際應用場景。就此議會於九龍灣香港建造學院開設「未來建造中心」我們希望可以推動香港加速智能建造步伐。「未來建造中心」設有五大專區,我們特意引入各種創新又實用的技術,包括如數碼分身(Digital Twin) 、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平台、建築機械人、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沉浸式培訓工具等的案例展示,旨在加深業界了解創新建造科技發展,成為企業測試科技、引導創新的窗口。


中心透過多形式的活動和科技示範,發展成為工程人員的訓練場所、行業交流平台以及青年人才培育基地,預計年均吸引 24,000 人次參觀。我有信心中心能夠在促進本地科技和工程界的產業互聯和交流,以及推動建造創新,擔當重要的一員。


正如我在「公路及鐵路國際會議 2025」的總結指出,「智能建造」涵蓋三個核心層面: 第一是「規劃之智」 – 在規劃階段擁抱創新思維,透過頂層戰略促進創新發展 ; 二是「設計之巧」 – 從前期設計階段融入智能化元素,制定更安全、更高效及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三是「建造之銳」 – 靈活運用人工智能、建築信息模擬(BIM)和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施工過程的智能監控與效能提升,提升管理安全和效率。

這鐵三角有助「智能建造」有助香港建造業突破科技瓶頸,構建跨部門、跨界別的協作鏈,提升整體建造效率和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低碳、高效的施工模式,為本地建造業轉型開拓更寬廣的未來,可見「智能建造」將在香港落地成為行業主流。

鄭定工程師
執行總監
2025年6月30日

最後更新:2025-06-30 17: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