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轉化科研成果 建構無限可能》

《轉化科研成果 建構無限可能》

香港的科研機構研究成果豐碩,其中材料技術及智能建造設計蘊含跨界合作及商業潛力,建造業同仁應積極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至工地應用,不僅提升建築效率與質素,亦為構建可持續和宜居城市釋放無限可能。

賦能納米建材提升公營房屋建築效率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出席議會八月份的《香港建造新視野》活動,以「築可能,構未來」為題講解多項本地科研與建築交匯的成果,以及海外考察綠色建築及社會房屋項目的見聞。

房委會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共同開發「智易扣」,它是專為推動組裝合成建築(MiC)研發的創新牆體連接技術,已分別註冊中國內地及香港專利。「智易扣」的連接方式確保牆體結構穩定與耐用,減少安裝誤差引致的潛在風險,提高建築物的長期使用效益。它的模組化與精準設計,讓施工人員迅速及安全地完成牆體連接,顯著提升效率,縮短工期,節省成本,更可增加室內可用空間。它將於第二代「組裝合成」的公營房屋項目應用,進一步簡化現場施工程序,加快本地房屋供應。這項設計亦適用於建造私人住宅,獲商業授權便可使用。一個創新設計足以帶來良好的連鎖效應,使公私營項目均能受惠,帶動整個行業更安全、更環保地可持續發展。

NAMI 亦有研發以低密度兼高強度著稱的「高強度輕質混凝土」,它比傳統混凝土輕近三成,能夠減輕建築重量及地基尺寸要求,減省大量運輸及地基建造的成本。它擁有優良的隔熱、吸音及耐火性能,適用於組裝合成建築的樓板和牆板,有效改善能源效益與室內環境質素。現時技術已經成熟,具備量產條件。

演講中亦提及房屋局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香港大學、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 (HKCRC) 的合作,全都教人耳目一新,資訊量甚豐,出席者均滿截而歸。

「未來建造中心」提倡安全智慧工地

何局長當日亦有參觀位於香港建造學院九龍灣院校的「未來建造中心」(中心)。當中「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專區」展示中央智能管理平台、人工智能警報系統等 4S 裝備,提供智能安全帽、智能手錶等穿戴設備予參觀者試用,讓訪客全方位感受。

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的設備日新月異,當日議會同事展示多款監察錄像系統及感測器,例如由邊緣運算 (edge computing) 支撐的錄像系統 ,如何減少延遲和頻寬佔用;亦展示具備即時模糊人臉功能的影像系統 , 可供需要顧及私隱的情景使用。「未來建造中心」尚有人工智能 、沉浸式模擬實境、 機械人、 數碼分身展專區,歡迎業界人士預約參觀,議會同事必定樂意為各位示範最新建造科技!

「建造業安全周2025」智愛.盡責

發展局與議會合辦的「建造業安全周2025」 活動於上星期圓滿舉行,與會者包括政府部門、僱主、顧問、承建商和分包商、安全主任、工地監工、工人權益組織等代表 。安全周亦安排「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展覽及工地參觀, 讓與會者在真實環境體驗新科技對提升安全的實效。

今年活動主題「智愛‧盡責」提醒我們要以智慧和關愛推動安全文化,確保工地安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開幕禮時以「智、仁、勇 」回應活動主題,「『勇』是勇敢,是我們面對挑戰時無畏的精神,包含勇於承擔責任的決心,亦包含勇於指正。 」她強調要培養正向、堅實、勇於承擔的工地安全文化,不應讓冒險及走捷徑的心態萌芽。

我在研討會與不同持份者交流,聽到不少以新穎角度探討安全文化的課題,例如中電代表指出透過跨企業協作匯聚眾智,多家企業共享安全知識,同心聯手減低系統性的安全風險。房協代表亦講解在多個工地營造協作、共融與關愛工地文化,增強工友歸屬感的心得。港鐵代表也點出令工友想要遵守安全規則的重要性。

發展局和議會合作推出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計劃」,已有600多個工地地盤獲得標籤,數字節節上升,我想提醒有意申請的機構留意在本年內申請可獲豁免申請費用,請儘早申請及部署,讓工友快樂上班 ,平安回家。

渠務署強力排洪機械人  快速應對極端天氣

上月香港受連場黑色暴雨影響,導致部份地區曾經嚴重水浸。我從新聞片段看到渠務署出動多部強力排水機械人解困,快達 1 小時內完成清理積水。作為香港市民,我衷心欣賞渠務署團隊及相關人員的努力!

「龍吸水」無線遙控機械人,機身配有高流量自吸式水泵,懂得上樓梯和爬斜坡,足以在複雜地勢應用,每小時排水流量最高可達800立方米,即大約三分之一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更可連續運作長達八小時。

排水機械人快速建功,科技的力量固然重要,但事前妥善部署及深思熟慮更為關鍵。公開資料顯示渠務署早於今年四月從內地購入排洪機械人,並安排人員接受操作訓練及演練。署方亦制訂啟用機制,當水位升至特定水平便考慮出動機械人。大雨將至之前,已派出緊急應變隊伍檢查和清理渠道,預先管理重大風險的位置。 

氣候變化無常難料,然而人類並非只可聽天由命。這個案例對我們日常工作頗有啟發,人機協作若然準備充份及運用得宜,絕對有助解決各樣難題,甚至保障生命和財產。

未來已來 ,我呼籲業界的領袖及管理人員積極支持在工地試用各類新科技,擇優而取,創出更多全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亦為工友營造無憂無慮的安全工作環境 。

何安誠教授工程師
主席
2025年9月1日

最後更新:2025-09-01 14: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