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建造業新世代 開拓精彩未來》

《建造業新世代 開拓精彩未來》

香港中學文憑試於上月中放榜,幾萬位青年人踏入人生新階段。建造業的產業鏈由多個環節組成,從專案規劃、設計、施工到維護等各個階段都需要人才加入,不論就業或升學,本地建造業都為年青人大開歡迎之門。

「基建 X STEAM 教育」啟發學生建設未來城市

上月初的「學與教博覽2025」為教育界盛事,當中由發展局及建造業議會 (議會)主辦的「基建 x 教育」展覽獲得教育局全力支持,吸引逾兩萬人次參觀。展覽首次將基建項目融合科學原理同科技知識,學生用建造業實例邊玩邊學STEAM。我參觀了「建造業職涯探索區」,展覽介紹業界各個專業範疇、工作情況、晉升階梯及發展前景,對學生規劃職涯甚有幫助。

議會、發展局、工務部門、建造業界及教育界早前亦聯手推出「STEAM UP 想建理」學與教材料,反應不俗,現時已有237間中小學報名參與,稍後將陸續推廣至全港約1,000間中小學在2025/26新學年使用。

在人工智能世代,學習不應只是傳遞知識,學習歷程要從提問起始,層層遞進,直至學以致用方算完成。學與教材料旨在鼓勵學生深入社區實地考察,發掘題材建構主題及理想藍圖,然後創作和實踐。教材共有九套,涵蓋樓宇建築、測量、規劃、園境及工程等課題, 把本地重要基建及歷史建築的設計概念與 STEAM ( 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教學連結,配備可操作的遊戲及實驗教案、故事書、遊戲及電子學習平台,解說清晰易明,敘事方式生動有趣,讓學生從玩耍中學習以及運用工具「動手做」。項目將推出更多內容,包括開設實體的STEAM 學習資源中心,亦會邀請工程師、建築師及測量師等專業人士走進課堂親身向學生分享實際工程案例。。我對這套教材愛不釋手,誠意推介全港師生使用。

掌握機械人技術增值自我

由議會精心策劃的「建築機械人比賽暨展覽」於7月初完成比賽部分,吸引24間公司帶來機械人於六大機械人項目比賽,包括:鑽孔機械人、焊接機械人、物料搬運機械人、油漆機械人、建築機械狗及建築無人機。比賽中,參賽機械人完美展示機械人的效率、安全性、適應能力和技術先進性,以及在關鍵建造工序的應用能力。展覽部分昨天已經開始,大家可以把握時間於今明兩日前往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欣賞超過15款先進機械人示範,包括適用焊接、鑽孔、地面整平、抹灰等尖端機械人,讓業界人士及公眾一窺建築機械人的最新面貌。活動的「建設未來:建築機械人」論壇亦邀得全球知名機械人專家分享知識和經驗,其中來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袁烽教授分享了訓練機械人、利用機械人克服自然環境挑戰和配合數碼分身技術提高生產力的珍貴經驗。東巴伐利亞雷根斯堡應用技術大學教授Thomas LINNER 亦建議業界在設計時將機械人加入考量,將工地逐步變成一個工廠以提升生產力。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周蔚先生亦期待三地產學研各方強化合作,打破地域壁壘與行業界限,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市場開拓等方面緊密聯動。

活動的另一焦點「建築機械人挑戰賽」亦吸引14間學校參加,學生們利用主辦方提供或自行預備的機械人系統,製作及編程機械人系統,完成建造工地相關的挑戰任務,過程有趣又刺激。我在現場看到年青一代操控機械人時如臂使指,就知道我們正逐步扭轉公眾對建造業的刻板印象。有一班創意無限的年青建築人,實在是建造業之福。

香港建造學院順應行業發展所需亦推出「焊接機械人應用專業證書」和「油漆機械人應用證書」等兼讀制課程,適合具備中工資歷的工友報讀。 課程讓學員掌握機械人操作技巧及安全知識,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降低操作風險,同時有助學員蛻變成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

培育「世一」技能 參與一流工程

建造業年青一代善用科技、勇於挑戰難題。日前我就見證了充滿活力的工程團隊採用「全跨度橋樑吊裝方法」順利完成連接落馬洲路與粉嶺公路/新田公路的連接路架空橋樑,即表示河套區的主要行車橋「ST01連接路」的架空結構全部完成,這是香港建造業在創新、安全與可持續性方面的里程碑。

「ST01連接路」橫跨有10條行車線,車流繁多,地勢複雜,加上夜間施工時間緊迫,挑戰甚鉅。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處、中國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和艾奕康顧問有限公司組成的工程團隊,綜合運用「自行式模塊運輸車」(Self-Propelled Modular Transporters) 運送橋樑主體,並以「鉸索吊裝系統」(Strand-jack Lifting System) 吊裝橋樑主體,再配合「伸縮橫樑支撐系統」(Telescopic Supporting Beam System) 穩固預應力混凝土橋身。這套創新建造方法克服重重難關,成效卓著。相較使用傳統的雙臂澆築法,採用此方法銳減90%封路次數,減少對市民的影響;減少80%高空作業,降低施工風險;減少臨時交通安排以及重型機械作業,使碳排放大降30%;減省約25%的施工時間。這項工程亦充分運用建築信息模擬、無人機攝影測量及三維激光雷達掃描、擴增實境等數碼技術,集大成於一身,正是業界善用科技的典範。當日我目睹在場的從業員流露的自豪感,溢於言表,那些自信滿足的笑容仍令我深深感動。

勤加檢討 養成「安全設計」習慣

媒體報導今年有文憑試十優狀元分享讀書及應試心得,他強調成功沒有捷徑,必須勤於複習,檢討己過,避免重複犯錯,「有唔明一定要問」,這正與議會提倡的建造安全理念不謀而合——安全無捷徑,必須完成安全培訓,檢視失誤及落實預防措施。

上月舉行的「生命第一 行出安全」網上研討會由議會與工聯職安健協會合辦,超過 3,800 業界人士參與。多位講者齊心推動「建築設計安全」,細心解釋應用實例及良好作業方式,強調事在人為,養成安全習慣非難事。

建造業已絕非昔日傳統行業,而是結合創新科技、綠色技術的產業。香港正邁向智慧城市,加上基建先行的規劃方針,求才若渴,此時正是入行及修讀相關課程的大好時機。學生若按自身興趣和專長選讀相關課程,家長絕對可以放心。建造業是專業嚴謹的行業,工種多元化,無論設計師、工程師、專業工匠、管理人員都能闖出一片天地,而香港就是大展身手的好地方!

何安誠教授工程師
主席
2025年8月1日

最後更新:2025-08-01 1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