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仁民愛物 安居樂業》

議會為締造更安全、更高效、更具人文關懷的行業新生態,推動三層分判制度、引入智能物管監察科技、推廣模範工地、培育人才和推動環保建材應用。我相信這些措施不僅可提升施工效率,亦能推動行業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更彰顯對前線工友和環境的尊重與關懷。

最多「三層分判」改善建造安全及營商環境

現時業界承接私營項目時,普遍存在多層分判的情況,然而分判層數愈多,管理不彰,權責不清,保障工地安全難度提升之餘,工友亦面對欠薪風險,流弊叢生。

過去我多次與業界就改善分判制交流意見,業界普遍同意減少分判層數有助管理。議會呼籲業界於私營工程項目,在總承建商以下最多只分判三層,集中管理一來可提速提效,亦有助避免拖糧和欠薪,更保障各層級分包商及工友權益。分判制或可減低經營成本,然而層數如太多,安全管理難度倍增,工地一旦不幸發生嚴重事故,停工勢必導致建築成本飆升,貪一時眼前之利,倒頭來卻招致巨大損失。因此儘早著手從源頭解決問題,限制分判層數,統一管理,方為上策。

智能物管檢測技術 保障樓宇安全

提升管理質素既可從制度入手,亦宜善用科技,與時並進。議會「物業管理智能監察中心」引入智能科技,利用具備熱感成像檢測的無人機系統,配合人工智能及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檢查建築物外牆。無人機上的熱感裝置能發出紅外線,讓檢測人員透過遙控器屏幕檢視感光成像,從而判別外牆的溫度差別,識別樓宇失修之處,例如滲水、石屎剝落、裂縫、生鏽及腐蝕等,亦同時降低以往檢測人員在高空作業的風險。此技術可精準判斷物業狀態,節省維修成本,使住戶安心居住。

大型機械方面,議會大埔訓練場採用「天秤鋼索檢測系統」及「基座檢測系統」,前者使用非入侵式檢測方法,過程中不損關鍵結構,還能持續評估天秤狀況和提供高精度的檢測報告;後者可檢測基座參數,全天侯監察基座穩固度以確保天秤可安全運作。

以人為本 工地典範

前線工友乃建造業不可或缺的支柱,業界施工時務必要照顧工人福祉。近日我應邀出席元朗元龍街資助出售房屋項目的「元瀧聚」協作中心開幕典禮,並聯同建榮工程董事總經理余榮生先生及香港房屋協會總監(項目策劃及管理)張冠華先生等,參觀中心及安全智慧工地系統(4S)的應用實況。建榮工程積極推廣職安健,特設協作中心讓工友在社交及休息時學習健康資訊。同場舉行建業建榮學院「泥井裝頂及樁帽施工培訓課程」啟動禮,日後工友將有更多免費持續進修及培訓途徑,提升專業技能。

我最近亦有出席油塘通風樓物業發展項目的工地早會,提醒大家「工地安全,人人有責」的重要。在場的項目經理信和集團代表以及港鐵代表,均強調「安全第一」,制訂安全措施和做好動態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早會亦為少數族裔工友提供翻譯服務,展現職場共融的文化。

為鼓勵工友留意身體狀況,承建商金門建築設立「健康專區」。每星期安排註冊護士為工友量度血壓、血糖、血氧含量、膽固醇等指標,並給予健康飲食及體重管理的建議,貼心地協助工友維持健康體魄。太陽能驅動的「健康專區」省電又環保,亦顯示在日常運作實踐綠色營運的決心。

過去建築工地環境常被詬病,但近年業界湧現一眾有心、有識之士,積極改善工地環境,注重安全管理,推己及人,關顧工友。綜觀本港各處工地,工作環境比過去大有改善,我希望各位從業員心懷以人為本的信念,學習典範,繼續努力。

世賽訓練基地啟用 培育未來工匠

近年議會代表於世界技能大賽(世賽)屢獲佳績,欲更上一層樓,優秀訓練環境和配套亦不可少。香港建造學院上水院校「油漆及裝飾」及「管道及製暖」的世賽培訓基地於3月中啟用,基地參考世賽環境及國內同類培訓基地設計,更配備2024年法國里昂世賽賽題模組和指定工具,讓選手在像真度極高的模擬環境研習技藝。議會未來將逐步建立更多世賽項目培訓基地,以此「築夢搖籃」為業界培養更多未來工匠。

廢木重生 颱風塌樹變身零碳天地環保建材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天地萬物共生,建造業更應秉持愛護自然的理念,努力達致可持續建築。建造業零碳天地上月順利完成花架修復工程的試行計劃,此花架外表看來無異於一般建築,但其實所用木材皆源於環保署園林廢物回收中心 [林·區] 的塌樹及園林廢物,落紅本無情,但塌樹經工匠巧手循環再用,卻重獲新生,展現議會支持綠色建築和促進可持續生活方式的信念,亦向業界及公眾展示轉廢為材的可行性。

是次工程採用了150塊於颱風吹襲而倒塌的廢木,木材須經如風乾、防白蟻處理等工序才能使用,並會噴上抗紫外線及防水塗層加強保護,使其更形堅固耐用。工匠特別為每塊來自塌樹的木材刻上樹種、原生地區、颱風名字及年份資訊,表達對大自然的尊重和珍惜之心,也使參觀者了解每塊廢棄木材的來歷,加深環保教育的功效。

看到花架上一圈圈紋路清晰的樹木年輪,歲月痕跡深深烙印在木材上,想到植樹者心血,心裡不禁有種莫名的感動。愛物惜物不僅是環保理念,更是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情感橋樑,提醒身處大都會的我們勿忘與自然共生的和諧之道。

要使我們的行業保持繁榮興旺,大灑金錢或趕時髦並非必要,秉持「仁民愛物」之心,這才是讓建造業生生不息的根本之道。

何安誠教授工程師
主席
2025年4月1日

最後更新:2025-04-01 14: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