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建造業議會 - CIC

計劃為期11天,活動豐富,吸引不少大學生及中學生報名,年紀最輕一位更只得12歲。團員先於香港參加3天活動,走訪建造業相關機構,如參觀香港建造學院安全體驗訓練中心、建築信息模擬空間、啟德體育園體驗中心等,親身認識香港建造業的最新發展。

團員繼而北上內地參與8天交流團,活動行程緊湊,他們分別到訪珠海、惠州、江門、佛山、東莞、肇慶、南沙,參觀當地建造業科技公司、組裝合成模組生產商、建築物料生產商,走進平日鮮有接觸的廠房及智能中心,了解先進建造科技,尤其是「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城市規劃、建築機械人等技術。

創新應用 眼界大開

大灣區累積豐厚的科研及建造實力,參觀以外,團員此行亦學習各種嶄新科技如何應用於建造業,為行業帶來變革,提升效率、安全性及可持續性,收穫甚豐。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趙明銘研究人工智能等科技於建築的應用,她指參觀所得更有助其未來研究:「我們參觀多間建築行業內非常優秀和前沿的公司,發現他們已經使用各種先進科技,轉化到自動化生產過程中。我在大學的研究集中在人工智能(AI)、虛擬實境(VR),以及人體生理數據,今次交流團令我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更深入的思考。」

中港混凝土生產部經理楊智富為其中一位帶隊的青年領袖,他指參觀華潤水泥旗下的封開水泥廠時見識廠房透過智能應用減低人手需求,令他大開眼界:「行內時常煩惱缺乏維修人手,但此水泥廠以智能化監測設備及技術管理一條52公里長的輸送皮帶長廊,如有狀況,系統可即時通知廠房人員維修或更換損耗物。」

09-p14.jpg交流團於8天內走訪內地不同建造業機構,認識行業發展。

各司其職 優勢互補

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大灣區各城市各司其職,協力合作,香港有大量基建承造需求;大灣區其他城市則有先進的MiC模組製造基地,兩者互補優勢,創造MiC產業生態圈。中國建築工程(香港)見習工程師趙偉表示:「香港建造業處於20年黃金期,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簡約公屋等項目陸續展開。我希望透過這次旅程,將內地創新的建築科技及經驗帶回香港,例如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安全智慧工地、智能建築等,加快本地建設的效能及速度。此外,我期望大灣區內能設立專業資格互認制度,讓兩地建造專才互聯互通,開拓發展空間。」

09-p12.jpg科技於建造業發展不可或缺,團員此行接觸日常於課堂鮮有接觸的事物,收穫甚豐。

環保零碳 未來之本

可持續發展為建造業關鍵一環,香港科技大學工程系一年級生梁胤睿指途中參觀的項目以科技融合環保及建築概念,使他印象深刻,鞏固他畢業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例如中建科工於生產鋼材過程中,加入多項綠化工程;我們又參觀了一棟由古蹟轉換成零碳、零消耗的新型環保建築物。而以MiC技術建成的組合房屋項目—X House項目則設太陽能板,衍生的電力為單位平日所需的2倍,把設計發電機與居住單位融合,令我眼前一亮!」

他續表示:「良好環境是人類立足之本,我相信未來建造業會愈來愈注重與大自然共存的概念,我期望將來可以在推動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發揮作用。」

09-p11.jpg除參觀廠房和機構外,團員亦於團隊建立活動玩得樂也融融。

建造業議會(中國香港)
廣東代表處開幕

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建造業與本港業界關係密切,為鞏固兩地合作、拓展商機、建立業務聯繫,議會廣東代表處上月於廣州開幕,代表處將致力協助本港業界於大灣區尋覓商業夥伴,促進兩地交流,完善大灣區建造業供應鏈。

09-p16.jpg議會廣東代表處上月於廣州開幕,有助業界拓展商機。

最後更新:2023-08-09 11:34:03